渗透检测(PT)技术详解

一、渗透检测的定义与核心特点
1. 定义
渗透检测(Penetrant Testing,简称 PT),又称液体渗透检测,是一种基于毛细作用原理,检测工件表面开口缺陷(如裂纹、气孔、疏松、针孔等)的无损检测方法。该技术无需依赖工件材质的导电性、磁性或密度差异,仅通过液体渗透剂对缺陷的渗透、显影,实现缺陷的可视化识别,广泛应用于金属、非金属(如陶瓷、塑料)等各类非多孔性材料的表面缺陷检测。
2. 核心特点
• 优势:操作简便,无需复杂设备,检测成本低;适用范围广,不受工件形状、尺寸限制(小至精密零件,大至大型构件均可检测);缺陷显示直观,可直接观察缺陷的位置、形状和大小;对表面开口缺陷的检出灵敏度高(可检出宽度≥0.5μm、深度≥1μm 的微裂纹)。
• 局限性:仅能检测表面开口缺陷,无法检出内部缺陷;不适用于多孔性材料(如疏松铸铁、泡沫塑料),因渗透剂会渗入材料孔隙导致假显示;检测结果受工件表面状态影响大(表面油污、锈蚀、涂层会阻碍渗透剂渗透,需提前清理)。
二、渗透检测的基本原理
渗透检测基于 “毛细作用” 和 “分子吸附” 双重原理,核心流程可分为 4 个关键阶段,具体如下:
1. 渗透阶段:将具有良好流动性、渗透性的渗透剂(如着色剂、荧光剂)均匀涂抹或喷洒在经预处理的工件表面。由于毛细作用,渗透剂会自动渗入工件表面的开口缺陷内部(缺陷相当于 “毛细管”,渗透剂在毛细压力作用下填充缺陷空腔),渗透时间通常为 5-30 分钟(需根据渗透剂类型、缺陷大小及环境温度调整)。
2. 去除阶段:待渗透完成后,用特定方法(如水洗、溶剂擦拭、乳化后清洗)去除工件表面多余的渗透剂,仅保留缺陷内部的渗透剂(需注意避免过度清洗导致缺陷内渗透剂流失,影响检测灵敏度)。
3. 显影阶段:在工件表面涂抹显影剂(如干粉显影剂、湿显影剂)。显影剂具有强吸附性,会通过毛细作用将缺陷内部的渗透剂 “吸回” 至工件表面,并在显影剂层中扩散、富集,形成与缺陷形态对应的 “显示痕迹”(着色渗透剂呈红色痕迹,荧光渗透剂在紫外灯下呈黄绿色荧光痕迹)。
4. 观察与评定阶段:在合适的光源条件下(着色 PT 用白光,照度≥500lx;荧光 PT 用紫外灯,波长 365nm,紫外辐照度≥1000μW/cm²),用肉眼或放大镜观察表面显示痕迹,结合相关标准(如 GB/T 18851、ASTM E165)判断缺陷是否合格(如缺陷长度、宽度是否超出标准限值)。
- 上一篇:转向节、钳体通过式清洗机 介绍
- 下一篇:磁粉探伤机如何准确判断缺陷的位置?

微信二维码